曾和平,1966年8月生,教授。2000年入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先后担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2006)、光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负责人(2007)、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2015)、高等学校“精密光谱与量子调控”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负责人(2012)、“高精度光梳相干成像分析仪的应用与工程化开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技术总负责(2012)、“分子精密光谱与精密测量”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17)、“超短脉冲激光隐形切割系统及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首席科学家(2018)等。作为重要的学科带头人,在实验室建立了“超灵敏光谱学”和“基于超快强场激光的精密光谱学”等新的重要研究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精密光谱与量子探测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展出孤子时频瞬态演变的测量方法,跟踪锁模建立的瞬态演变,观测到调制不稳、相位调制、孤子耦合/爆炸/分裂/湮灭等非线性过程直接参与锁模启动,揭示了锁模建立的基本物理过程(Science Advances 2019)。锁模激光诞生半个世纪以来,锁模建立过程一直是未解之谜,我们实验发现孤子爆炸推动非线性演化建立稳态锁模,颠覆了长期公认的锁模源于噪声噪声涨落的唯象理论。基于智能操控孤子随机爆炸生成唯一的定态锁模脉冲的科学发现,发展出“万无一失”锁模启动的原创性技术(LPR2018),首次提出孤子爆炸锁模与自启动控制技术,实现了超快激光在复杂环境下长稳控制与智能调控,攻克了飞秒激光难以达到高稳定、高精度、高效率的工业应用要求等关键难题,形成我国具有原创技术与竞争优势的技术体系,研制出复杂工况下长稳的系列超快激光产品并实现量产,已广泛应用于业内近500家单位,改变了我国高端飞秒激光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窘境。 首次发现锁模阈值下存在一种锁模新状态:呼吸子超快激光(LPR2022),打破了传统的锁模阈值理论框架,呼吸子超快激光周期性时频稳定振荡可抵御噪声干扰(Commun. Phys. 2018)。进一步利用呼吸子超快激光平台,揭示复杂系统新型非线性同步动力学。同步是非线性动力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也在光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相干合成,飞秒光梳,精密光谱测量等都需要信号之间的高精度同步。尽管早在1665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便开启了同步研究,然而,受限于探测精度和环境扰动,其内在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一直是个挑战。我们利用单个呼吸子激光器替代传统多谐振器系统,攻克了同步动力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系统稳定性难题,揭示了若干新型同步动力学现象:首次观测到呼吸子激光器内禀频率间的分形锁定现象(Nat Commun.2022),基于此将呼吸子激光器稳定性提升3500倍,并将该机制成功拓展至太赫兹领域,实现了太赫兹光梳的自锁定(Light. Sci. Appl.2025);实验证实了同步系统中同步区间随强度非线性变化的反常阿诺德舌头现象,以及同步区间存在"孔洞"效应的特殊现象(Science Advances 2025),为美国科学院院士E. Ott教授 1997年提出的理论模型提供了实验验证,相关成果获Science Daily,Physics World, Phys. org等国际权威媒体专题报道。进而发现了一种介于同步与非同步之间的新型动力学态—调制次谐波(PRL2023),该发现不仅揭示了复杂系统的失稳机制,也为提升飞秒光梳谱密度提供了解决方案,开辟了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研究新方向,被Laser Focus World评为"Top Story"。进一步研究发现,调制次谐波代表着通向混沌的第四条路径(PRL2024),突破了传统非线性系统仅存在三种混沌路径(准周期、倍周期、间歇态)的理论框架。这种具有大带宽和局域化特性的新型混沌态,在并行激光雷达和保密通信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发展出等离子光栅以及飞秒激光协同等离子体精细加工新方法(LPR2025);基于飞秒光丝非线性干涉调控以及等离子光栅自耦合拼接,攻克了大幅面精密加工需跨越近十个量级空间尺度测控的技术挑战,实现了跨尺度空间纳米级对位、超高速自动对焦、复杂结构精密加工;发展出高功率飞秒激光阵列操控等技术,解决了高硬度、高脆性、超薄型第三代半导体隐切加工中面临的切不净、切不快、易崩边等难题,实现了第三代半导体SiC与GaN等硬材料一刀切,合作研制出国际上第一台碳化硅超快激光隐切装备,超快激光时频精密控制提高划片速度达1200mm/s、良率达99.5%,应用于第三代半导体晶圆与芯片隐切的生产线,应用评价为“装备划片精度高、划片速度快,划片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提高了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制备效率”。

提出并实现光梳非线性放大及白适应补偿等新方法,解决了复杂环境干扰下极具挑战的时频畸变控制难题。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百瓦级高功率飞秒光梳,同行综述图示列为国际上最短脉宽与最高功率,进而研制成高精度光梳光谱仪,实用于测量航天舱气体分压、在线检测电网设备等;提出非共线腔增强极紫外光梳产生方法,迅速被诺贝尔奖得主亨施等验证,美国科学院院士叶军等最近采用产生前所未有的极紫外光梳。

提出并实现双门控、平衡探测、频谱滤波等系列方法,突破实现了室温下单光子探测,并研制出时间分辨达国际最好水平的单光子探测仪器,成功用于同步卫星激光测距及北斗卫星地面观测,提升了我国空间目标定轨预报精度,也广泛应用于空间碎片探测等方面。提出并实现时频精密调控的红外单光子上转换探测方法,突破实现了中红外单光子探测与成像,国际同行综述列表引为标志性进展。他主持研制的多种单光子探测仪器,五十多家单位采用研发各种新型量子技术,作为关键仪器推进了我国量子技术发展;提出并实现单光子分时编解码技术,被美英等编著《量子信息科学技术路线图》列表为典型方案。

为我国精密光谱与量子探测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培养博士30余名,其中2人获杰青、8人获优青/青千。因“探明强场分子超快过程的重要贡献(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及高功率光纤超快激光与红外单光子探测的持续技术进展(sustained technical development)”,2016年入选OSA Fellow。2020年入选重庆英才计划·优秀科学家。应邀担任加拿大Laval大学兼职教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Optics Letters的主题编辑、Nanomaterials的客座编辑、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D的编委、Scientific Reports的编委、《现代应用物理》的编委和《光学学报》编委。

个人主页:https://faculty.ecnu.edu.cn/_s29/chp2/main.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