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和平,1966年8月生,教授。2000年入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先后担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2006)、光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负责人(2007)、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2015)、高等学校“精密光谱与量子调控”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负责人(2012)、“高精度光梳相干成像分析仪的应用与工程化开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技术总负责(2012)、“分子精密光谱与精密测量”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17)、“超短脉冲激光隐形切割系统及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首席科学家(2018)等。作为重要的学科带头人,在实验室建立了“超灵敏光谱学”和“基于超快强场激光的精密光谱学”等新的重要研究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精密光谱与量子探测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揭示了超快激光锁模建立的基本物理过程,解决了"锁模是如何建立的”这一未解之谜,为超快激光启动及控制莫定了基础:发现激光锁模阈值下存在一种崭新的激光锁模状态:呼吸子超快激光,这一发现颠覆了锁模阈值理论。进而提出并实现超快激光启动与长稳控制方法,研制成抵御复杂环境干扰的超快激光系列化仪器,突破了飞秒激光应用的环境适应性瓶颈,被百余家单位应用于精密测量与加工等,也作为核心装备应用于第三代半导体SiC与GáN晶圆划片,时频精密控制显著提升了产率与良率。
提出并实现光梳非线性放大及白适应补偿等新方法,解决了复杂环境干扰下极具挑战的时频畸变控制难题。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百瓦级高功率飞秒光梳,同行综述图示列为国际上最短脉宽与最高功率,进而研制成高精度光梳光谱仪,实用于测量航天舱气体分压、在线检测电网设备等;提出非共线腔增强极紫外光梳产生方法,迅速被诺贝尔奖得主亨施等验证,美国科学院院士叶军等最近采用产生前所未有的极紫外光梳。
提出并实现双门控、平衡探测、频谱滤波等系列方法,突破实现了室温下单光子探测,并研制出时间分辨达国际最好水平的单光子探测仪器,成功用于同步卫星激光测距及北斗卫星地面观测,提升了我国空间目标定轨预报精度,也广泛应用于空间碎片探测等方面。提出并实现时频精密调控的红外单光子上转换探测方法,突破实现了中红外单光子探测与成像,国际同行综述列表引为标志性进展。他主持研制的多种单光子探测仪器,五十多家单位采用研发各种新型量子技术,作为关键仪器推进了我国量子技术发展;提出并实现单光子分时编解码技术,被美英等编著《量子信息科学技术路线图》列表为典型方案。
为我国精密光谱与量子探测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培养博士30余名,其中2人获杰青、8人获优青/青千。因“探明强场分子超快过程的重要贡献(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及高功率光纤超快激光与红外单光子探测的持续技术进展(sustained technical development)”,2016年入选OSA Fellow。2020年入选重庆英才计划·优秀科学家。应邀担任加拿大Laval大学兼职教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Optics Letters的主题编辑、Nanomaterials的客座编辑、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D的编委、Scientific Reports的编委、《现代应用物理》的编委和《光学学报》编委。
个人主页:https://faculty.ecnu.edu.cn/_s29/chp2/main.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