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坤,研究员,博导。2015年相继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与法国巴黎高师双重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链接)。博士论文曾获法国最高论文等级评定“Très Honorable”,随后任职于巴黎第六大学,在量子光学前沿阵地Kastler-Brossel实验室(拥有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从事红外光场灵敏探测与光量子调控等领域的研究工作。2017年底,经上海市海外人才计划引进回国,并获得国家青年高层次人才项目支持。长期致力于红外光场精密调控与红外超灵敏探测等前沿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在Nature Photon.、Nature Comm.、PRL、Optica、LPR等国际权威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主持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基金委重点项目与面上项目、军科委创新项目、重庆市杰青等科研项目10余项,申请中国与美国发明专利18项(授权 8项),担任 Euro. Phys. J. D 编委、Nanomaterials 国际期刊(IF=5.3) 客座编辑、《红外与激光工程》青年编委、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光学学会终身高级会员,入选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长期从事光量子信息处理、光场精密调控和光子超灵敏探测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制备了光量子比特的杂化纠缠态,成果入选为Nature Photon.当期封面文章,被法国科学研究院CNRS和知名科学媒体Phys.org作亮点宣传,称该项工作“为长距离异质光量子网络的实现开辟了一条道路”;实现了国际最高效率的近红外光量子比特存储器,将此前的世界纪录提高了一倍,被学术同行评论为“量子存储领域的重大进步”、“真正量子存储的重要里程碑”,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上;在实验上制备了国际上最高纯度的光子数态和最大尺寸的光学薛定谔猫态,相继发表在 PRL上,突破了长期以来量子态高保真度和高制备率难以兼得的技术难题,国际同行评论其为“一个新的方法,相较先前报道有着极为显著的进步,是该领域的重要突破”;发展了红外单光子非线性频率转换新技术,获得国际上最高的红外单光子转换效率,结合长波长泵浦和同步脉冲泵浦等高效噪声抑制方案,研制出噪声最低、灵敏度最高的中红外探测与成像系统,成果多次发表在Nature Comm.和Laser & Photon. Rev.上。

个人主页:https://faculty.ecnu.edu.cn/_s29/hk2/main.psp